全国水泥行业现状分析

2025-01-28

微信截图_20250219092131.png

随着2025年春天的到来,全国水泥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挑战与机遇。作为建筑领域的重要支柱,水泥行业的现状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,更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。

从近期数据来看,水泥行业面临着开局压力。2025年元宵节前,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录得44.7%,较前值大幅下滑6.7个百分点,创下自2013年数据披露以来的最低水平。这表明下游建筑业新增需求处于萎缩状态,且衰减幅度远超历史季节性波动区间。与此同时,受资金及项目因素影响,下游复工节奏较往年同期偏缓,水泥市场需求异常低迷。春节期间赶工项目数量减少,工人返工时间节点推迟,元宵节后仍有不少工地和搅拌站尚未正式开工,终端需求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。

在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,水泥价格呈现出持续下行的趋势。2025年春节后首周,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报收366.89元/吨,较年初下降约6.73%。尽管这一价格略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,但仍低于历史同期中位数水平。水泥企业面临着稳价复价的巨大压力,必须在需求端开局不利的情况下,珍惜错峰生产成果,维护市场有序竞争,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全行业亏损。

然而,政策层面的支持为水泥行业带来了一丝曙光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将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,并加大财政支出强度,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。这些政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预期,推动房地产市场和基建投资的回暖,从而为水泥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。

同时,水泥行业也在积极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。政策引领、产能调控与绿色转型成为行业的核心议题。各地纷纷设定水泥熟料产能控制目标,并推动水泥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,提升能效水平。企业也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,更新重点设备,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减少废弃物排放,努力成为环保绩效A、B级或绩效引领性企业。

在智能制造方面,水泥行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通过全产业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水泥行业正致力于实现智能化生产、规模化定制以及服务化延伸。数字绿色矿山的构建、智能采选、自动配矿、无人驾驶及灾害监控等多场景的应用,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,还加强了质量管控。

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但水泥行业仍在积极寻求突破。一方面,通过错峰生产、协同合作等方式,努力稳定市场价格和盈利水平;另一方面,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,降低成本、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此外,水泥行业还在积极探索非碳酸盐原料的替代方案,研发新型固碳胶凝材料等低碳水泥产品,以满足不同领域和项目的独特需求。

展望未来,全国水泥行业仍将继续面临产能过剩、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。但在政策、市场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,水泥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企业需继续坚持“反内卷”,共同维护行业稳定发展,同时积极把握市场机遇,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、智能化及高质量方向发展。